《经济参考报》:中德合作的宝安实践

发布时间:2024-05-07 11:41:54 新闻来源:深圳海关网站 浏览次数:593次

  看好中国改革开放机遇,德国企业多年来深耕粤港澳大湾区“沃土”。作为我国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深圳以国际化和科技创新闻名,吸引了许多德企进驻。制造业强国德国更是深圳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深圳与多个德国城市在开展多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人才交流等方面拥有广阔前景。

  宝安区是深圳第一大工业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德国乃至欧洲在工业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匹配度高,近年来双方交流密切,合作成果众多,中德(欧)产业示范园更是双方合作的典范。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和工业大区,宝安正积极探索实践,加快布局各类新兴产业,高位对接“德国制造”,引进和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打造“智造”高地工匠体系,为对德合作注入新动能。  

  搭建中德(欧)高水平产业科技合作载体 

  开园三年、占地超过两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约3.6万平方米的中德(欧)产业示范园是在全球合作大背景下,由深圳宝安区重点打造、高位对接德国工业4.0的中高端产业园区。为深化对德经贸合作,加速建设“智创高地”,整个园区从规划布局到建筑设计,从配套支持到服务对接,都充分考虑了科创企业跨国交流与融合的独特需求,是针对中德(欧)创新类企业量身打造的合作载体平台。

  作为深圳唯一一个被工信部评为“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的园区,中德(欧)产业示范园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等国际领先产业为主,优先引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德国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及国际知名企业,以此促进中德双方在技术、项目、人才、市场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中德(欧)产业示范园也是深圳首个对德(欧)合作示范园区,项目运营团队精心遴选优质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园区运营公司洽谈客户逾百家,对接了超过30个德国先进技术本地化转移项目,包括发动机开发、电子芯片、水下机器人等领域。自2020年12月开园以来,正式签约率达100%,外资企业机构数量占比过半,引入国内外高端研发人才2000名以上。目前园区产业用房每万平方米单位产值约22亿元,年产值约78亿元。  

  随着多个德国优质产业项目的落地入园,中德合作宝安实践的硕果不断显现。园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共建方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也是我国商务部在全球选定的8家国际技术转移战略合作机构中唯一入选的德国机构,目前已经成功培育和孵化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园区还引进了全球最大的光伏逆变器供应商古瑞瓦特公司等一批优质对德(欧)企业和机构。

  德国通快集团长期致力于激光和机床领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供应极紫外光刻机光源的厂商,业务涵盖汽车、电池、消费电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高端智能制造业。这与宝安区布局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共振效应。通快大湾区激光应用研发中心项目落地深圳后,通快中国2021至2022财年实现销售收入5.75亿欧元,同比增长9.6%,创下了通快集团在华22年来的最高增长。通快中国激光技术CEO黄哲表示,选择深圳宝安,除了宝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激光行业应用场景,还因为这里聚集了高质量客户,可以在研发领域深度合作。

  园区运营方负责人方燕告诉记者,宝安区提出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德国企业的到来,不仅加速了全球领先技术在中国的落地,还不断带动中国本土企业创新;园区提供的政策、人力、原材料和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也为德国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今年是中德建交52周年,德国是深圳在欧盟国家中重要的贸易伙伴。来自深圳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深圳市对德国进出口94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占深圳市对欧盟进出口总值的22.8%。今年前两个月,深圳对德国进出口15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占深圳市对欧盟进出口总值的22.9%。德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深圳在欧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

  深圳宝安区作为中德经贸合作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目前全区有逾千家企业向德国出口商品,出口商品种类也超千种,其中以微电机、直流电动机、飞机及直升机零件、电气设备等机电产品为主;与此同时,宝安区从德国进口的商品累计达1400多种,其中以飞机及相关零部件、内燃机、铜合金板、胶印机等为主,基本上形成了“北有太仓、南有宝安”的中德合作格局。  

  深圳市副市长、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告诉记者,中德(欧)产业示范园的二期项目即汇智研发中心专精特新总部基地,坚持“专精特新”+“中德(欧)”双定位,建设中德(欧)国际交流中心,打造中德(欧)产业经济、文化交流平台。项目目前已招引优质企业和机构40家,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主,年产值约50亿元。园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通道作用,建设与先进制造业高度匹配的高品质园区,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中德(欧)高端产业共生链集聚区,成为国际供应链产业链重构中的新引擎。

  高位对接“德国制造”

  事实上,宝安作为深圳经济大区、产业大区和智能制造强区,承担着深圳市对欧洲和德国合作的重任。此前,2019年11月,在经济全球化竞合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商务部、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宝安区设立中德(欧)产业合作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标志着宝安对德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宝安对德合作及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宝安区还设立了驻德国办事处,加入了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立了中德合作基金,并与德国纽伦堡结为友好城市。

  德国是举世公认的制造业强国,机械制造出口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化工、电子、光学等产品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世界制造业的标杆”。深圳宝安的产业结构与德国极为相似,宝安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可充分借鉴德国百年工业化实体经济创新可持续发展经验,吸收产教融合、双元协同育人经验,打造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宝安区目前有3200家企业与德国和欧洲有贸易往来,其中与德国有贸易往来的企业占比约50%。两地经贸合作非常活跃,成果喜人。去年以来,宝安区多次赴欧洲开展“双招双引”交流合作活动,走访了德国、法国、瑞士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举办了多场经贸合作座谈会,与乌尔姆TFU科技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德国新能源企业莎科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落户汇智研发中心“专精特新”总部基地的意向协议,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西门子运动控制研发创新中心及增材制造实验室落户宝安。

  随后,世界知名企业法雷奥宣布其(深圳)智能制造中心正式在宝安落成;世界领先的电动载人飞行器企业Lilium航空公司在宝安区开设了亚洲区域总部,为大湾区提供飞机销售、售后服务以及技术支持,并在未来计划逐渐扩展到中国和亚太地区。西门子运动控制研发创新中心在宝安动工建设,这是西门子在大湾区建立的首个以软硬件研发为主的创新机构,助推全球下一代运动控制技术在深圳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西门子(中国)高级副总裁商慧杰表示,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全球投资首选地,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西门子持续投资深圳增强了信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交流与合作部副部长刘志杰认为,众多德企仍将投资的目光放在中国,致力于开拓新的市场,显示出他们对中国市场依然持有信心,两国未来交往的重点仍将落脚在经贸和投资领域。

  长期以来,深圳与德国经贸往来密切,宝安区更是高度重视中德交流合作,在创新研发、医疗设备、职业教育、航空维修等多个领域广泛合作,形成了机动灵活的德资引进工作机制,成立了引进德资小组,建成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完善德资引进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第三方咨询机构的合作,深化政企联合招商办法,在重点园区设立“联合招商办公室”,共同打造精准招商服务平台,吸引优质项目落户。

  据了解,针对“强链、补链、扩链”需求,宝安还不断创新招引德资的方式方法,瞄准目标外资主动出击,精准招商,做好德欧外迁企业的承接工作,探索建立了欧洲外迁企业宝安专项工作小组、专项基金、专项政策扶持等体系,研究租金、空间、服务换股权等多样化合作,加大税收补贴、企业融资、场地租赁、人才住房等方面扶持力度,帮助欧洲外迁企业又快又好地落户宝安。

  此外,宝安区还形成了多渠道外资引进机制,建立区政企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德国工商大会、欧盟商会、法国商会、意大利商会、宝安区驻德办、宝安中德(欧)产业发展合作联盟等交流,助推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入驻宝安。宝安中德(欧)产业示范园对接德国新能源领域独角兽企业萨克斯公司,促成了该企业落户宝安。目前宝安区正积极与深圳天使母基金、深创投等机构联合筹备成立“中德科技投资基金”,未来将拉动上百个德欧优质项目超200亿元产值落户宝安及粤港澳大湾区。

  2020年3月,宝安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区级工业互联网和国家新型信息化产业示范基地,这进一步推动了宝安对德、对欧合作,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让工业为实体经济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自2002年起就长期工作生活在深圳的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华南分会主席高至豪(Klaus Zenkel)表示,深圳包容的环境、创新的氛围、完善的产业支持、高效的政府服务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中德企业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用德国工匠锻造“宝安工匠” 

  服务于宝安“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的目标定位,位于宝安区工业重镇沙井街道的“宝安区首批教育国际化特色学校”——深圳市宝安职业教育集团第二校区(原深圳市沙井职业高级中学),近年来结合学校“高端化、国际化、对接中德(欧)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和借鉴德国“双元制”学习课程,创建了中德“实验班”“学习工厂”等创新载体,聘请德国外教,设立深圳市首家区级“德国名师工作室”,设计满足行业、专业、工种和职业需要,并与国际、国内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校现代制造类专业毕业生1+X双证率达95.6%,就业率更是实现100%,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共斩获6金7银4铜,获得5次广东省技能大赛一等奖,4名毕业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优秀毕业生杨登辉在升入高职院校后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荣获数控铣项目世界金牌,还获评2021年广东省“南粤创新奖”。  

  可以说,宝安区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科学精准开启“双元制”人才培养本土化实践,将德国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宝安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结合,深入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从中外点对点合作走向政府、学校、产业、资本以及企业的全链条合作新模式。

  宝安区还联合全球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德国乌尔姆TFU科技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区职业训练中心(城市学院)等,组建国际运营团队,在中德(欧)产业示范园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融合本土化发展,先行试验打造“智造”高地工匠体系,并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和项目孵化,以服务区域内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已经成为连接中德双边的桥梁,开展的中德产业超级孵化工厂系列项目,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数字仿真等软件服务及智能硬件打样服务,建设了“政、校、行、企、资”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实践相结合,打造出国际产教科融合创新生态,助推宝安区实现从“制造”大区到“智造”强区的转型升级。

  宝安积极引进的德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也推动了一批“产学研”人才培养项目提质增效:与德国史太白大学、不莱梅大学、萨安州工程师协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科技创新孵化及高等人才教育及职业培训等领域进行合作;加快引进乌尔姆科技孵化器、史太白集团离岸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建设中德科教园、德国手工业协会广东培训考试认证基地;与德国F+U教育集团达成协议,连续三年开办中德“双元制”实验班,全力锻造一批“宝安工匠”;目前已举办中德产业合作总裁班16期,自2016年起培训区内企业高管235人;定期开展的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论坛,助力中德双方加强科技创新理念交流、政策交流、技术项目交流和科普人文交流。

  为了加快德国先进技术在深圳落地的步伐,宝安还打造了全国首个职业院校参与设立的产教科融合基金。中德科技投资天使基金也正式发布设立公告,将进一步突破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瓶颈,在科技、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等领域探索中德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和服务,并以基金为抓手,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增强中德科技合作的成功概率。